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文|张艳玲

今天上午,张进老师的告别仪式在昌平举行。我无法前往,内心依依不舍,又颇感内疚。

看到张进老师去世消息的时候,我们全家因核酸检测十混一“阳”隔离,站在窗前,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张进老师的身影和面容。他那么远,远到我再也不能听到他的回应,又那么近,近到那些年,我总以为有事了总能联系上他。

初入财经,对张进老师印象最深的,是这个领导很会“和稀泥”。当时是2008年,我幸运地得到了去《财经》实习的机会。适逢汶川地震,《财经》派出大量人力做了关于地震的封面报道。在小组会上,大家针对已有的报道和下一步的议题各抒己见,从不同专业视角出发,看法却大相径庭,偶尔会争论“升级”,有点“吵起来”的架势。这时,身材瘦削、比旁人年长几岁的一位编辑主动把“炮火”引向了自己。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甚至把争论焦点转移到大家对他认知不足的“嘲笑”上,同时又三言两语让态势平稳,继续新的议题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,能积极吸收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人,就是综合组的“头儿”——张进老师。

作为成长于草根社会的实习记者,后来我凭着对这个职业的热情、刚入社会的无知无畏以及一点运气,跑动了几个较难跑的口。这让我的主管编辑和张进老师都颇为惊喜。但由于缺少专业知识的累积,相比学习法律、金融的众多同事,对专业领域的认识总是不够深入。在《财经》、财新四年半的时间,我总是带着仰望倾听同事们的讨论,鲜少发言。相比同期入职记者的闪耀,我更像是一个隐形人。但张进老师总能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。他鼓励我写故事性的素材;也肯定我跑口的能力,甚至让我像他一样在编辑内部做“和事佬”,让大家的关系更融洽。只是可惜,我没有像很多被张进老师指导的小记者们一样“涅槃重生、大放异彩”;而且做“和事佬”的重任,只有业务能力精湛、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胜任,在整个综合组,当时也唯有张进老师能做到。

后来,由于身体原因,我选择了离开,到目前已近10年。期间我只见过张进老师3次,其中一次,是我请他在百忙中来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帮大家讲解如何写作。想起那次见面,想起我总是羞涩的、不善表达内心的爱,心痛。后来,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因此而更加疏于联系。

但我对财新团队、对张进老师的感情仍未停止。我像一个离家的孩子,总是在朋友圈默默地关注着。张进老师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,有他在,家就永远是家,即便不回去、也永远在那里,需要的时候永远都在,是心灵的归宿。

时光荏苒,当时的综合组同事大部分都转换了“战场”,甚至张进老师自己也进入精神卫生领域创办“渡过”。我在《渡过》和他的朋友圈看他带着患抑郁症的孩子们开展各种营地活动,看他杭州基地的建成,也曾跟家人感叹,张进老师经历这么多磨难,真是应了那句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。我也曾把《渡过》公众号推给身边面临抑郁困扰的朋友们,给他们讲张进老师的故事,想让他们知道张进老师是一个多么了不起、多么美好的人,希望他们能从张进老师那里得到帮助。张进老师写诗说,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他做到了,指导和帮助那么多人,在黑暗中看到希望。

他现在,去天上做星星了;我依然在大地上,和以前一样仰望他,寻找他在的力量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和岩

王和岩

40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记者

文章